11月28日,《終將消失的印跡—滇越鐵路影像紀行》大型綜合性結題展《滇越鐵路八百里紀實》在云南省美術館開展,對參與項目的藝術家們在中越兩國的崇山峻嶺、鄉村與城市中所記錄積累的滇越鐵路影像資料進行一次最為完整的展現。
隨著中越國際鐵路準軌昆(明)玉(溪)河(口)鐵路的開通,米軌鐵路一度被視為“終將消失的印跡”。但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間貿易的大幅增長,一些米軌路段又被激活。在越南,米軌仍是客貨運輸的主要通道,我方要和越方做生意,不能不考慮“車同軌”的問題。我省企業要出口在東南亞市場深受歡迎的產品,依托歷經過百年的米軌中越國際聯運列車直達海防港,能夠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在我省企業加大對越產品出口的同時,中越通過米軌也能增強商貿互利共贏和旅游交往。由此看來,“終將消失的印跡”這個展覽名稱也許過于悲觀。不過,這也提醒人們,如何共同著力保護與開發,利用好滇越鐵路。
滇越鐵路是中國較早連通外國的鐵路,被西方媒體譽為與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并列的“世界三大工程奇跡”之一,并且與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秘魯安第斯山中央鐵路并列為“20世紀世界三大高原鐵路”,其在云南高原運行的長度、規模及沿途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在世界米軌鐵路中首屈一指。目前滇越鐵路已列入全國工業遺產目錄,但僅止于此是不夠的。數年前,我省已有政協委員聯名建議省政府成立滇越鐵路云南段世界遺產申報辦公室,編制滇越鐵路及個碧石鐵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通過省級申報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筆者看來,應重新舉起申遺的旗幟,盤活這條百年老鐵路,為云南增加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滇越鐵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需要做大量準備工作。2016年9月,《終將消失的印跡——滇越鐵路影像紀行》文化保護項目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一個由10多位藝術家、攝影家、大學教授、研究生共同參與的國家級文化項目,對滇越鐵路為期兩年的影像記錄;民間組織滇越鐵路研究會,多年來出版了系列學術專著并開展研討;數年前建水開行了一段個碧石鐵路旅游線,將分布在鐵路沿線的雙龍橋、鄉會橋、團山等古橋、法式車站、古村落連接起來;今年夏天,開遠市依托現有米軌鐵路,開通了一條作為城市輕軌功能的鐵路線,雖然開通的路段僅僅11.61公里,但仍然讓久違了慢火車的市民激動不已。此外,碧色寨已因電影《芳華》而成為旅游熱區......這都可視為滇越鐵路申遺的前期準備工作。
對于滇越鐵路來說,申遺是個長遠的目標。鐵路沿線各地各部門更應發揮主動作用,利用滇越鐵路遺產開展特色旅游、打造特色村落或特色小鎮。比如,比如位于屏邊苗族自治縣五家寨的“人字橋”,是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同時代的工業文明瑰寶,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年前為修建這座橫跨兩山峭壁之間的巨型鋼架橋,800多名中國勞工獻出了血肉之軀,當地應把五家寨打造成為特色旅游寨及愛國主義基地。而屏邊白河鄉是滇越鐵路從云南山地進入南溪河谷的第一個小鎮,過去米軌慢火車經過鄉鎮小站時,形成“一站一集市,逢站必鄉街”的奇觀,白河鄉是云南至今唯一還留有“鐵路鄉街”的地方,不妨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白河鄉提升為“鐵路鄉街小鎮”。
雖然《終將消失的印跡—滇越鐵路影像紀行》項目結題了,但關于滇越鐵路的保護與開發永遠沒有結題,為此需要發揚參與文化項目的藝術家們那種敢于擔當、激情拼博的精神,讓“終將消失的印跡”永不消失!